南财论道丨AI+如何为文化消费“上分”?

 邮箱网  0条评论  269次浏览  2024年05月23日 星期四 11:01

分享到: 更多
AI闯入文艺圈,文化消费诞生了哪些新场景?

5月23日,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开幕。历经20年的发展,文博会记录了中国文化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成为助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平台、扩大文化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被誉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

本届展会中文化产业“顶流”和“新势力”将同台竞技,文化产业头部企业参与度再创新高,吸引了全国文化企业30强,以及海内外超220家头部文化企业参展。雅文传媒、枫叶互动、微游互娱等企业代表网文、网剧、网游等文化出海“新军”云集现场。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文博会以大模型等新技术、新手段吸引世界来“赶集”。基于5G、VR/AR/MR、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文化新场景不断涌现,“云上文博会”让游客在现实和虚拟之中来回穿梭,数字技术在会展领域的应用在文博会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文化全产业链IP布局以及虚实融合互动体验空间、围绕5G技术应用打造智慧家庭场景、结合AI大模型的博物馆数智人、“AI+音乐”等全新的生态和产品,为推动文化消费,激发文化消费动能带来了不一样的“人间烟火气”。

文博会可以说是当前文化市场的一个缩影,不仅仅只有高大上的新科技,更有接地气的好产品。不论是古典文化的爱好者,还是新潮文化的追求者,是身怀绝技的电竞玩家,还是追寻猎奇的收藏者;不论是文人墨客,还是收藏者或者猎奇者,文博会中的城市文创、国货潮品、非遗制品、民族服饰、地方特产、手工技艺等产品,都尝试满足不同消费者的要求。进入文博会,从影视、图书等产品,到与生活文旅息息相关的物件装备,公众都能找到自己的“情有独钟”。你既可以是“精神食粮”的爱好者,又可以化身成为国货潮品的超级代言人和先进装备的“扫货者”,多重角色+多重文化+多元产品+多种形态,将让你大开眼界、大饱眼福。

当前人民群众的消费理念已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提供文化消费品更需要精雕细琢。科技与文化的碰撞,平台与交易的融合,传统文化底蕴叠加当代文化元素,为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消费培育提供了充足活力。从广东展团的“鹏城·脑海”“云天天书”“混元”等大模型,以及元宇宙、虚拟数字人、VR/AR/MR/XR、4K/8K影视等带来的“沉浸式”文化服务,我们能够看到未来文化产业的无限可能,“文化+”的产业形态正在生长。“文化+科技”“文化+潮品”“文化+体验”“文化+民俗”“文化+区域”“文化+创意”等新模式,一边通过文化消费引爆了新的消费增长点,一边借助消费的持续火热反哺产业发展,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双丰收。

(作者:胡光旗 编辑:洪晓文) 21世纪经济报道

标签:AI文化消费

我的评论:

请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