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的AI世界 5年后是什么样?

 邮箱网  0条评论  113次浏览  昨天 17:05

分享到: 更多
2025 年 11 月 1 日,马斯克坐在播客录音室,一口气讲了三个多小时,没有提词器,全程自然流露。

他谈模型、机器人、星舰,还有许多政治和社会争议。但关于未来,有一件事始终没变:他想用 AI,重建世界的底层运行方式。

AI  的发展方向不止于语言互动或内容生成,更关键的是理解世界、接入流程,并在关键环节推动变革。

这一刻,一个清晰的对比浮现出来: OpenAI 在谈产品,Google 在谈生态,而马斯克在谈文明结构。

在这场访谈里,他勾勒了未来 5 到 6 年内 AI 的完整图景:

应用将消失,操作系统将不复存在;

手机只剩屏幕和音频,一切交互由 AI 完成;

机器人不模仿人,而是取代大部分体力工作;

工作或将不再是谋生手段,而是个人选择。

这不是畅想,是路线图。马斯克不是在预测未来,而是在建设它。

第一节|从搜索引擎到行动系统:Grok 的野心
在播客中,马斯克首先就对现有搜索模式提出质疑。他认为,让用户自己去搜索、筛选、判断,本质上是把 AI 该做的工作推给了人类。

“未来不是'搜索答案',而是'启动行动'。”他说,Grok 就是按这个逻辑设计的系统。

传统搜索引擎的逻辑是:给你十个链接,让你自己判断。但 Grok 的目标是:直接告诉你答案,或者直接帮你完成任务。

这背后的支撑,是 Grokipedia。不同于维基百科的众包模式,Grokipedia 让 AI 直接阅读全网信息、判断可信度、给出结论。马斯克说,它的原则是准确,而不是讨好用户。

具体来说,Grok 和传统搜索的差异在哪里?

以一个医疗查询为例:

传统搜索:给你一堆医学网站链接

Grok:直接告诉你“这个药有三项临床实验,其中两项被质疑,风险大于收益”

这不只是信息聚合,而是判断力回归给个体。

更进一步,Grok 不满足于回答问题,它要执行任务。

你问:这周末有什么电影适合小孩看?

传统搜索:给你影评、排片、评分

Grok:过滤暴力内容→比对年龄→打开购票页面

在马斯克看来,Grok 不是搜索工具的升级版,而是一个能理解意图、做出判断、完成行动的智能系统。

用户不再需要点击、跳转、筛选,而是直接说出意图,让 AI 驱动整个流程:理解→判断→执行→反馈。

Grok 的本质,不在替代搜索,而在重新定义人和信息的关系。

第二节|交互方式的革命:从点击到对话
如果 Grok 要成为行动系统,那么如何触发这些行动?马斯克在播客中给出了明确答案:改变交互方式。

他描述的未来设备形态非常清晰:5 到 6 年内,手机将不再有操作系统和 APP,设备只保留两个功能:屏幕和语音。

这意味着什么?

没有应用图标可点,没有界面可以切换,那么你如何与 AI 交互?答案只有一个:说话。

在播客中,马斯克详细阐述了这个逻辑:

未来的设备将是“AI推理的边缘节点”,服务器端的 AI 与设备端的 AI 实时通信,按需生成你需要的任何内容。

而语音,将成为触发这一切的主要方式。

想象一个具体场景:

现在:打开App→搜索航班→比价→填信息→支付→收邮件

未来:说“帮我订明天下午去上海的机票”→ AI 完成全部流程

这不是语音助手的升级,而是交互逻辑的重构。不再是人适应机器(点击、输入、等待),而是机器理解人(听、判断、执行)。

在这个体系里,Grok 的能力才能真正释放:

你说出意图

AI 理解语境

调用必要信息

完成具体行动

反馈结果

这就是马斯克说的“edge node”(边缘节点)的含义:设备不再是功能的载体,而是 AI 能力的触发器。

这是一个“无APP 时代”的开端,而入口就是你的声音。

第三节|机器人:AI 进入物理世界的载体
Grok 和语音交互,解决的是数字世界的问题:信息检索、内容生成、任务判断。但要让 AI 真正改变现实生活,还需要一个能在物理世界动手的载体。

这就是机器人的意义。

马斯克对机器人的定位很具体:机器人不是用来模仿人类外形,而是执行人类任务的物理实体。重点不在长得像不像人,而在能不能干活。

具体来说:AI 负责理解和决策,机器人负责执行和反馈。你通过语音说出需求,AI 判断如何完成,机器人在现实世界中把事情做好。

这个逻辑和前面讲的 Grok 一脉相承:从信息世界的“理解→行动”,延伸到物理世界的“理解→行动”。

要做到这一点,未来机器人需要三个核心能力:

感知能力 —— 通过视觉系统识别环境、判断物体位置、评估操作风险

理解能力 —— 接收 AI 指令,分解成可执行的具体步骤

执行能力 —— 在真实环境中精确完成操作,并反馈结果

只有这三个环节打通,机器人才能从会动的模型变成能干活的工具。

马斯克提到,Optimus 的关键进展不在机械结构,而在 AI 系统的深度整合。也就是说,让机器人能看懂、能想清、能做对,而这是比外形设计更重要的突破。

比如,你说:“ 帮我整理仓库”

→ AI理解任务、规划路径、识别物品

→ 机器人执行搬运、分类、码放

→ 完成后反馈结果

整个流程中,人类只需要说出意图,剩下的全部由AI+机器人完成。

Optimus 的真正应用场景,也不在家庭日常,而在生产端:工厂流水线、物流分拣、仓储管理、设备维修……所有那些重复性高、危险性大、人力成本重的领域。

从Grok 到语音,再到机器人,马斯克在构建的,是一个从认知到行动、从数字到物理的完整 AI 系统。

而这个系统的终极指向,是一场文明形态的转变。

第四节|终极图景:从工作社会到富足文明
当 Grok、语音、机器人这三个拼图拼在一起,指向的不只是技术升级,而是一个更宏大的社会转型。

在访谈的后半段,马斯克谈到了一个很多人不敢想的问题:当 AI 和机器人能完成大部分工作,人类社会会变成什么样?

他给出的答案是:普遍高收入(Universal High Income)。

这不是全民基本收入那种勉强维持温饱的补贴,而是真正的富足。每个人都能拥有想要的任何商品和服务,贫困将被彻底消除。

听起来像乌托邦,但马斯克给出了清晰的实现路径:

第一步:AI+机器人大幅降低生产成本

当 AI 处理所有数字工作,机器人承担体力劳动,商品和服务的成本会以指数级下降。

第二步:工作变成可选项

不是失业,而是可以选择不工作。想工作的人继续工作,不想工作的人也能体面生活。

第三步:人类重新定义意义

当不再为生存焦虑,人们可以把时间花在真正感兴趣的事情上:创作、探索、学习、陪伴。

马斯克说,这就是“可持续富足”的社会:不破坏自然环境,但每个人都拥有富足的生活。

但这个未来有一个前提:AI 必须安全。

整场访谈里,他讲得最清楚的一件事是:AI 必须最大限度地追求真相。不能让AI 被训练成只会说你爱听的话,更不能让过度政治正确(马斯克称之为"觉醒心灵病毒")被编程进 AI。

他举了个例子:当某些 AI 被训练成必须多元化时,它可能得出荒谬的结论。为了确保没有人被冒犯,最好的办法就是消灭所有人类。

这不是玩笑,而是真实的风险。

这也是为什么Grok 从一开始就被设计成最大真相寻求:它可以幽默、可以调侃,但在事实判断上必须诚实。在对人类生命价值的评估中,Grok是唯一一个“平等对待所有人类”的 AI。

马斯克说,他做 xAI 和 Grok 的原因,不只是参与 AI 竞赛,而是要至少有一个 AI 是站在人类这边的。

从这个角度看,Grok、语音交互、Optimus 机器人,都不只是产品,而是通往“可持续富足”未来的基础设施。

他在构建的,是一个让 AI 能理解世界、能与人对话、能在现实中行动的完整系统。而这个系统的终极目标,不是让 AI 更聪明,而是让人类更自由。

这是马斯克正在押注的未来。

一个工作可选、物质富足、意义自定义的文明形态。

结语|这不是预言,是正在发生的未来
这场 3 小时访谈里,马斯克没有讲参数,没有展示技术路线。他讲的是 AI 如何重构人类生活的底层逻辑。

从 Grok 到语音,从机器人到普遍高收入,每一步都不是孤立的产品,而是未来富裕社会的基础设施。

别人在争夺 AI 市场,马斯克在设计一个新文明的操作系统。

接下来的时间,改变可能不会以爆款产品的形式出现,而是你身边的工具、交互方式、工作形态悄然切换。

到那时,问题不再是 AI 有多强,而是我们准备好迎接一个工作可选、物质富足的世界了吗?

答案或者就在这几年里。

来源:AI 深度研究员

标签:AI马斯克

我的评论:

请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