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总编辑陈彤 网络是权威的叛逆

 邮箱网  0条评论  5423次浏览  2014年10月22日 星期三 14:42

分享到: 更多
中国邮箱网讯 10月22日消息,新浪高级副总裁、总编辑陈彤 @老沉 宣布离职,让我们通过以往的个人访谈来了解这个新闻门户网站里程碑式的人物。

文/封啸尘

人物档案

陈彤,1968生于河南,北京工业大学电子工程学学士、北京理工大学通讯学硕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硕士、中欧国际工商学院MBA。先后担任利方在线体育沙龙版主、新浪网新闻中心主编、新浪网内容总监和新浪网中国区执行副总经理等职务,现任新浪执行副总裁、新浪网总编辑,全面负责新浪网的运营和内容管理工作,著有《新浪之道》。导语:陈彤认为,网络是平等的,网络就是权威的叛逆。网络出现之前,中国年轻人的机会并不是

很多,网络的虚拟环境给了很多年轻人表现自我的空间,现在情况好多了,中国的首富刚刚三十出头。

“如果你愿意,每天做25个小时都可以。”这是陈彤对自己的下属经常说的一句话,他的同事被要求24小时开机。而他自己,也24小时保持工作状态。陈彤告诉记者,他一般习惯于凌晨2点睡觉。“如果你晚上12点给我打电话,我一定没睡,而且你也肯定能找到我。”

记者面前的陈彤忙个不停,刚刚提醒编辑注意增加突发新闻,马上指示频道抓紧更新法国大选专题,还没放下手里的电话,桌上的手机又响了起来,脑门渗出汗珠,镜片反着白光。陈彤对记者说:“我看到什么都能和工作联系在一起,即使坐在车里满脑子想的也是工作,做互联网新闻,不允许你不在状态。”

我在新浪兼职时前景很不明朗

新闻人物:你本科、研究生都是学理工的,据说用了八年的时间你才找到了自己的准确方向?

陈彤:刚开始工作时我经常出差去外地,有机会不断地接触社会,接触第一线的劳动人民,对中国有了相对深刻的认识。这一点是我跟海归派不同的地方,很多海归是中学读完就出国读书了,回国后年纪很小学位很高,但他们对中国的情况和人情世故很不了解。看看中国那些死去的互联网网站,多数是海归们创办的。只有踏踏实实在中国成长起来,才知道在中国怎么做互联网,这是我的一个优势,代价就是七八年相对坎坷的经历。中国有几次浪潮,中关村的浪潮,房地产的浪潮,我都没有赶上,但我赶上了互联网的浪潮,我还是幸运的。

新闻人物:作为一个电子工程学学士和通讯学硕士,你为什么后来搞了新闻?

陈彤:我从小就喜欢看一本名叫《各国概况》的书,看了好几年。它介绍一百多个国家的历史、地理、自然、与中国关系等内容。这应该是新闻系必读的东西。但中学选科目时在多方劝阻之下,我还是选了理科,不过在大学报志愿的时候,我的第二、第三志愿是广院的国际新闻和体院的体育理论,但最后还是上了第一志愿。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人从事的工作都不是自己喜欢的,但我很幸运进到了新浪。

我一开始是给新浪网兼职,那时候互联网一点也不热,是一个前景很不明朗的事业,所以当时我并没有考虑太多收入的问题,只是觉得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工作,干着感觉还挺不错,就过来干了。新浪网许多元老级人物当时都是凭着兴趣来做。那时候负担还不太重,如果家里有沉重负担生活的压力,那就完蛋了,我是95年上的学,98年年初正式到新浪的,97年就开始给新浪做事。

新闻人物:足球和广播是你的挚爱,怎么又成了中国网络新闻第一人?

陈彤:我是球迷,1997年的时候,在新浪的前身“利方在线”的体育沙龙泡久了,就想当个版主,就给体育沙龙的负责人李嵩波发E-Mail说“假如我去了,体育沙龙的访问量能增加一百倍。”李嵩波同意后,我就开始搜集各队的消息,一般是到国外的体育网站聊天室打听即时比分,再贴到体育沙龙上;看着电视,用手录入再上传到网站上。我和汪延曾经用手扶着电视天线搞球赛的网络转播。沙龙不久就火起来了。

说到广播,我从小对时政、对新闻有天生的敏感,新闻对我来说有不可描述的吸引力。听广播固然有一个目的是学英语,但同时我喜欢西方新闻记者的文体格式,他们描述事件的方式。比如这个小时广播说出现了劫机犯,下一个小时可能劫机犯就被击毙了,这种动态的新闻,对我今后的影响非常大。比如我喜欢CNN的连续的长时间的直播,我睡觉之前主持人在说,我睡醒之后他还在说,这种“现场直播”是中国媒体应该认真体会的。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有重要事件发生时,人们首选到网上去看新闻、看事件进展的原因。

新闻人物:谁是对你的事业影响最大的一个人?

陈彤:应该是汪延。我研究生毕业,已经决定要上班。当时互联网并不是一个正当的工作。我和汪延在当代商城旁边的饺子馆吃饭,汪延忽然说,你到四通利方来吧。而我不想给四通利方添麻烦,所以自己从没主动申请过。在这之前,我曾把简历递给央视网站和中华网,但都没有回音。于是,整个情况就有变化了。我是四通利方第一个网络编辑,在这之前,全是技术人员。新浪也是我研究生毕业之后从事的第一个工作,这是我真正投入的工作。我干到现在这个位置,没想过离开它。

新闻人物:在业界,你的严格管理是出了名的,而且带有“军事化”色彩?

陈彤:的确,新浪新闻有自己的一套功过系统。网络媒体出了问题就必须马上指出,不可能过夜。新浪对编辑的权限进行了分级,每一级别的编辑有相应的权限。如果要撤掉一条重要新闻,必须经我同意。与此同时,除了按流量增长、突发事件评估等几个要素对内容编辑进行综合绩效考核外,还设立了“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和“一等过、二等过、三等过”的奖惩标准。“9?11”事件发生时,率先在新浪发布第一条消息的值班编辑被记了一等功,奖励1万元。到现在为止,有两个一等功。但其实从长期来看,我们的奖励是大于惩罚的,两者比例为5:1。

我们最终代表的还是平民的利益

新闻人物:对互联网,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陈彤:新浪内部也曾经争论过:互联网到底是什么?有人说是网民的家,有人说是个社区,有人说是门户。我当时明确表明自己的态度:互联网最适合做媒体平台。或许几年之后它会慢慢演化成服务平台、娱乐平台,但现在的中国互联网主要在扮演一个媒介平台的角色,主要以提供信息服务为主。另一点我要特别说的就是:网络是平等的,网络就是权威的叛逆。这一点是中国社会需要的。网络出现之前,中国年轻人的机会并不是很多,网络的虚拟环境给了很多年轻人表现自我的空间,现在情况好多了,中国的首富刚刚三十出头。

新闻人物:作为网络媒体总编辑,你认为网络媒体的道德观与传统媒体的道德观有何不同?

陈彤: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有时候网络更前卫。网络带来的观念的巨大改变。比如对性的看法与互联网出现之前已经有很大不同。另一方面,新闻道德应该被理解为新闻从业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编辑、记者必须考虑他所处理的稿件带来的社会影响,不能仅仅以是否引起社会轰动、是否带来巨大的发行量和流量为判断标准。新闻从业人员一定要有沉痛的社会责任感,要有一个平和、冷静的心态,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把一个孤立的偶然的事件,动辄就上升到民族荣辱和两国关系的层次。也不能事事都从一个负面的批评的角度去理解,一个官员在高尔夫球场接见客户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能总是愤青的态度。

新闻人物:你怎么看待自己的职业角色?

陈彤:我非常喜欢我们公司的气氛,有人传新浪有什么派。我要说,绝对没有。新浪其实很简单,就是以业绩说话。我认为职业经理人首先要把业绩做好。当然如果你是一个低水平的职业经理人,就必须放低自己的期望值。水平是三分,不可能赚五分的钱,不可能坐五分的位置。其次,不要习惯以阴谋论来分析事情,同事间的很多分歧就是源于工作,一个部门、一个公司里不可能没有分歧。遇到问题,心态一定要开放,有话直说,包括对你的领导。我认为在公司内部不宜跟任何人结下误解,结下冤仇,很简单,以诚待人,自己错了就大胆认错,别人错了就大胆指出。

新闻人物:你一直强调新浪内容的平民化,这种平民心态是怎么来的?

陈彤:我做了那么长时间的普通老百姓,过去是,现在也是。大学时可能不想做普通老百姓,什么梦想都有,志向远大,但都是不现实的。经历了时间后我才反醒,原来普通老百姓就是这样过的。中国平民者居大多数,慢慢我也就觉得自己代表的是这一类人了。你要说我属于精英阶层,我肯定高兴,但我们最终代表的还是平民的利益。我的心态非常非常平和,特别是现阶段。

现在小孩子们的有些东西我无法接受

新闻人物:总编辑和副总裁这两个头衔,你更喜欢哪个?

陈彤:其实我最擅长的还是做编辑,最喜欢的还是做编辑。总编辑是对一个媒体人最高的评价,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在一些正式新闻稿上,在正式的场合,我愿意他们先说我是总编辑,或者只说我是总编辑。

新闻人物:关于技术和内容谁为王的争论,从门户网站的诞生那天就没有停止过,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陈彤:从网站运营的角度,我强调技术。但是从网络新闻的角度,我注重内容。

新闻人物:网络媒体至今没有采编权对你们有何影响?

陈彤:从短期看,采编权还不会向网络放开。但是我们不在乎这个,也没有这个必要。新浪现在用于支付纸媒的费用足够养一支自己的采编队伍,他们可以保证我们足够的新闻资源,所以采编权对我们不是问题。

新闻人物:《新浪之道》中披露了很多新浪网的具体操作细节,披露这些内容你是怎么考虑的?

陈彤:书里的确写了很多可操作性非常强具有指导意义的东西,有些东西写得非常细致,我尽可能的把内部多年积累下来的经验拿出来与大家共享。我也考虑到了尽可能不泄漏公司底层操作的秘密,实际上公司的有些秘密是遮挡不住的,多年来也有一些新浪的员工跳槽到别的公司,还有一些其他渠道,所以我们运作的基本经验已经传出去了。把它印成书让更多的人共享,没有什么不妥当。一些核心的本质的东西,不是说几个人跳槽就能带走的,也不是我写到书上,所有人包括我们的竞争对手都能真正的领会并付诸于实践的。

新闻人物:做到今天,有没有危机感?

陈彤:当然有危机感了,主要是WTO之后,境外网站的竞争。他们有雄厚的资金、有在国外成功运作网站的经验。现在中国政府的新闻政策在某种程度上是在保护中国的网站,但随着大门的进一步扩大,早晚有一天屏障会解除,那时候竞争会更加残酷。如果不适合那时的激烈竞争,就会走出历史的舞台。我现在尽可能地不断丰富自己完善自己,使自己比较有信心地去迎接那个时代的挑战。不止我个人,同时也要让新浪网到那时也立于不败之地。这就是我的危机感,就像我刚才说的我个人和新浪网是在一起的。

新闻人物:工作之外你怎样放松自己?

陈彤:用音乐放松自己。我认为60年代的人受西方音乐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我跟很多人有共识,我们小时候流行的音乐跟现在小孩子们听的相比,真是稀有的好音乐。刚刚改革开放那会儿听的广播,无论古典音乐还是轻音乐都很多,很多是西方最优秀的。现在小孩子们的有些东西我是无法接受的,可能小孩看我们也觉得狭隘吧。实际上我算是心态平和的,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虽然说了很多瞧不起年轻人的话,但是能接受的我还是尽量接受,比如我每天都通过手机发大量的短信,这可能是我这个年龄段很少见的。

文章来源:《新闻人物》

标签:新浪陈彤网络

我的评论:

请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