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录的真正可怕之处:关键入口

 邮箱网  0条评论  4108次浏览  2014年11月16日 星期日 18:41

分享到: 更多
中国邮箱网讯 11月16日消息,微信电话本一出,运营商集体震惊了。然而,作为一款通讯录软件,微信并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反而是比较迟的。那么为什么通讯录软件这么长时间都没形成什么大的波澜的,又为什么微信一出手,大家立刻警觉起来呢?我们不妨聊聊通讯录的真正可怕之处——关键入口!


社交网络是继浏览器、即时通讯工具、搜索引擎发明之后在互联网应用领域影响最深刻、最广泛的一次变革。伴随着国外的Facebook、国内的微信等产品获得巨大成功,社交网络软件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备品。

但我们也要看到:

社交网络让现代人找到“精神家园”。

社交网络也让现代人进入“灵魂坟墓”。

人们花在社交网络上的时间越来越长,但在现实世界“脱网”的状态也越来越明显。

其实,长期以来,基于网络弱连接的社交网络就已经凸显出种种不确定性带来的威胁。

然而,移动互联网的兴起让社交网络找到了新的载体:手机。

如今,在手机上玩各种社交软件早已不再新鲜,一方面是由于智能终端的普及让老百姓更容易接入到移动互联网;另一方面恐怕还有与手机号绑定的设置让用户感受到更加安全的网络环境。

换言之,运营商提供了一个安全、强大的底层账号体系。

然而,拥有庞大用户群的运营商却没有好好利用手机号码资源,而是把精力大量用于传统业务方面,至今最具创新精神的也不过是些模仿互联网公司的产品而已。

在我看来,大量的用户群本身就是巨大的金矿。只要用心挖掘,或许能产生比现有业务更大的效益。

有什么可以利用的机会呢?

没错,就是通讯录。

不知道有没有人统计过,现代人拿起手机后常用的功能有哪些,但无论怎样,恐怕通讯录一定是排行最前的。

既然通讯录是使用频次最高的“应用”,何不就通讯录做些改进,让它更加“智能”和“友好” 呢?

回忆一下,微信之所以能够与微博分庭抗礼,不就是依靠微信与手机号捆绑后造成的“熟人社交”更有吸引力吗?

从人性角度出发,比起陌生人,普通用户也更愿意与熟人、半熟人在一起分享、交流。

社群是人类进化发展自然形成的社会现象。在传统社会中,成员通常根据爱好、生活方式、共同语言、交通方便等因素形成社群。互联网打破了空间的限制,人们可以自由交流。

但网络缺乏担保机制也是不争的事实,普通用户大多对“网友”心存芥蒂。

缺乏安全感的社交更多像是在“刺激”、“娱乐”,只有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社交才会更有质量。

因此,利用好通讯录入口,打造基于熟人体系的社交网络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把握通讯录入口的关键在于,建立运营商基于手机号码的核心账号体系。

要知道,这可是多少互联网服务商梦寐以求的资源。

把握好通讯录,也就把握到了通讯录背后的用户,这不正好解决了运营商发愁的“存量运营”么?

好多时候,要解决问题,只需要换个思路。

那么,运营商如何依靠通讯录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呢?


窃以为,有以下两点可供参考:

1.打造基于“半熟人”的社交平台

有人说,互联网的吸引力来自于用户对未知世界、对陌生人的强烈好奇心,这也是QQ等传统IM软件大放异彩的主要原因。

还记得互联网发展初期,很流行的一种打字能力测试是你能同时和几个人聊QQ。在那个服务贫乏的年代,互联网基本可以等同于OICQ等聊天软件。

随着时间推移,网民们渐渐对基于“陌生人”、“ 弱关系”的社交软件产生审美疲劳,基于“熟人”的社交网络逐渐成长、壮大,Facebook、微信也正是在此背景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我们不妨简单分析一下,为什么“半熟人”会成为社交网络的主流趋势?

不知道你有没有相同的经历,当我们面对特别熟的朋友和完全的陌生人时,我们的交流欲望其实是非常有限的,相反在面对那些不太熟的人时,自己的社交热情才会被激发到高点。

正因如此,我可以断定未来的社交网络将更加注重“半熟人”关系链的确认,在满足人们好奇心的同时还将更加注重社交质量。而运营商拥有巨大的用户规模的同时,还拥有者用户的关系链(通讯关系)。这是天然的金矿。

也许会有人站出来反对,说这样不会侵犯用户隐私吗?

我的观点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往往最不好的一面也能带来出人意料的结果。

2.打造基于个人的云服务平台

曾几何时,我们通过114查询某个机构的电话?

曾几何时,我们通过95539查询航班信息、预定航班?

曾几何时,我们通过10086查询话费余额、定制业务?

不知道你注意过没有,尽管互联网大行其道,通过电话咨询服务或完成交易的数量仍然居高不下。

很多时候,人们更乐意通过电话完成交互,因为那样感觉更加安全可靠。

基于这点,运营商完全可以打造更加方便的公众服务入口。

今后要查号,翻一翻通讯录就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在通讯录的公众服务号内,有日常需要的各种服务号码,还可以根据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设置常用服务号(如:订餐号、快递号等)。

更让人感到兴奋的是,坐拥用户数据的运营商还能够搭建基于个人的云服务平台。

此话怎讲?

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也都有擅长领域的人脉资源。换句话说,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一个“信息中介”。

想象一下,这将是多大规模的市场!

如果说搜索引擎是信息中介的入口,那么通讯录完全可以成为服务中介的入口。

在每个人的通讯信息中,可以增加相应的服务标签,通过云通讯录可供其他用户查询、搜索和联系。甚至可以学习淘宝,建立个人信用体系,在用户界面提供可查询的信用等级。

其实,无论是社交平台还是服务平台,通讯录要真正成为杀手级业务,只有充分发挥“平台效应”,才能显示出威力。

也许会有人质问,现在市场上也有各种各样的通讯录应用软件,也没看见哪个做得风生水起啊。

我的回答是:那是因为缺乏统一、开放、融合的标准,各个通讯录软件尽管提供着不错的服务,但在处理“互联”问题时,却显得缺乏变通精神。作为普通用户,接收一条带有下载广告的信息,客户感知一定好不到哪去。而运营商却能够真正从底层做到让服务“无感知”升级。

或许会有人跳出来说,这与巴塞罗那通信展上中国移动发布的“融合通信”白皮书中的“新联系”有何异同?

我只能说在“融合通信”上,如果说新通话、新消息是基础通信能力的升级,那么新联系才是运营商真正掌握颠覆式创新力量的杀手锏,而通讯录无疑将成为运营商与OTT差异化竞争的关键入口。

不,是唯一入口!




文章来源:百度百家

标签:微信互联网通讯录电话本

我的评论:

请  后发表评论。